藏在草書方銀幣里的千年傳奇
.jpg)
中國書法藝術系列金銀紀念幣統一規格,每套均為5枚,包含1枚8克圓形金幣,1枚150克長方形銀幣和3枚30克圓形銀幣。
.jpg)
中國書法藝術系列中的150克大規格銀幣因規格和題材而備受關注。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中國書法藝術(草書)150克銀幣背后的故事。
懷素
書蕉
中國書法藝術(草書)150克長方形金幣,背面圖案取材于唐代懷素書《自敘帖》。
.jpg)
懷素,字藏真,俗姓錢,湖南零陵人。自幼出家為僧,經禪之暇,喜歡上了書法,日夜練習,終得成就。懷素草書,筆法瘦勁,飛動自然,如驟雨旋風,隨手萬變。懷素與張旭齊名,合稱“顛張狂素”,形成唐代書法雙峰并峙的局面,也是中國草書史上兩座高峰。
《自敘帖》是懷素創作的草書書法作品,為懷素自述其生平大略,兼錄顏真卿、張謂、戴叔倫等人對其的贈詩成文。通篇為狂草,筆筆中鋒,如錐劃沙盤,縱橫斜直,無往不收;全卷強調連綿草勢,運筆上下翻轉,忽左忽右,起伏擺蕩,有疾有速,有輕有重,通幅于規矩法度中,奇蹤變化,神采動蕩,實為草書藝術的極致表現。在中國草書史上承前啟后,在書法藝術領域影響深遠。它是懷素流傳下來篇幅最長的作品,人稱“天下第一草書”。
.jpg)
《懷素自敘帖》
圖源:上海辭書出版社
這枚銀幣背面圖案除了作品之外,還有芭蕉元素,這其實暗含了一個典故,那就是“懷素書蕉”。
.jpg)
懷素在芭蕉葉上寫字而成的“懷素書蕉”的傳說,自唐代以來一直流傳至今。但在《自敘帖》中并沒有“書蕉”的記錄,只是說“懷素家長沙,幼而事佛,經禪之暇,頗好筆翰”。不過在唐代陸羽的《僧懷素傳》中卻留下了“懷素書蕉”的最早記載:“(懷素)貧無紙可書,嘗于故里種芭蕉萬余株,以供揮灑。”
五代至北宋時的陶谷在《清異錄》中則記載得略為詳盡:“懷素居零陵,庵之東植芭蕉數畝,取蕉葉代紙學書,名所居曰‘綠天庵’”。懷素的故里為湖南零陵(即今永州),至今綠天庵故址尚存。
此外,與懷素有過交往的唐代詩人戴叔倫在湖南為官時,曾在《贈鶴林上人》一詩中寫道:“日日澗邊尋茯苓,巖扉常掩鳳山青。歸來掛衲高林下,自剪芭蕉寫佛經。”也側面印證了“懷素書蕉”的典故。
“懷素書蕉”的傳說,成為勤奮習書的經典,不僅選入小學教材成為少年兒童勵志的范例,而且也成了歷代畫家創作靈感的源泉,當然也添加了很多創作者自己的想象。下圖是徐悲鴻所繪的《懷素學書圖》。
.jpg)
徐悲鴻《懷素學書》1937年
徐悲鴻紀念館藏
幣中
故事
除了草書150克銀幣之外,篆、隸、楷、行150克銀幣也同樣都有故事。
篆書150克銀幣背面圖案取材于西周大盂鼎銘文,此銘文是大篆的典型作品,更是西周早期青銅器銘文的典型代表。大盂鼎現藏于國家博物館,其銘文記述了周康王23年(公元前994年)康王姬釗對南公之孫盂策命時講述周立國的經驗和殷亡國的教訓,鼓勵盂為國效力,并賜予盂土地、物品等內容。幣面主題詞“匍有四方”,為佑助四方民眾之意,內涵深厚。
.jpg)
隸書150克銀幣背面圖案取材于東漢《禮器碑》?!抖Y器碑》于桓帝永壽二年(156)而立,全稱《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》。全碑不設碑額,內容記敘了東漢魯相韓敕復免孔子外祖顏氏、妻并官氏后人邑中徭役、制造孔廟禮器及對韓敕的贊頌之文。“禮器升堂,天雨降澍。百姓欣和,舉國蒙慶。神靈佑誠,謁敬之報。”祭文通篇駢文,四字一句,對仗工整,辭藻華美,由祭祀洪亮的聲音誦讀,聲律鏗鏘,響徹云霄。
.jpg)
楷書150克銀幣背面圖案取材于唐代歐陽詢書《九成宮醴泉銘》?!毒懦蓪m醴泉銘》敘述了九成宮的來歷及其園林建筑的精美壯觀,介紹了宮城內發現醴泉的經過,歌頌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和節儉精神。“九成宮醴泉銘碑”被譽為“三絕碑”,其碑文由著名的諫臣魏征撰寫,書丹由楷書大家歐陽詢執筆,所頌之人為明君唐太宗,此三者為世人景仰,故稱為“三絕”。
.png)
行書150克銀幣背面圖案取材于東晉王羲之《蘭亭序》?!短m亭序》之名可謂家喻戶曉,有“天下第一行書”之譽。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,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、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,飲酒賦詩。王羲之將詩賦輯成一集,并作序一篇,記述流觴曲水一事,抒寫內心感慨,這篇序文就是《蘭亭序》。
.png)
銷售
信息
.jpg)
喜歡“草書幣”就點個贊吧
圖片